欢迎来到 饮食安全调研网!!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媒体报道

【湖北日报】掌声,致敬抗疫英雄

时间:2022-08-05 22:42:25 来源:  作者:

  

  分享会现场

  

  

  杨慧

  

  王威 张畅

  

  郭娟 曹鑫彦 吴文煜 周莹

  

  刘静

  

  李杨宇婧

  

  程芳

  

  孙晖

  

  掌声与泪水交织,感动与奋进同在。

  7月29日,“致敬英雄、争当先锋——向我省驰援沪吉医护人员学习”故事分享会在武汉举行。

  今年三、四月份以来,新一轮疫情先后在吉林、 上海等地蔓延。党中央统揽全局、统一调配,省委 省政府果断决策,先后派出7批共计1994名医护工 作者,成立湖北省援吉、援沪医疗队,带着6000多万湖北人民的重托,满怀感恩回馈之心逆行出征,以英勇无畏的奋斗精神,与吉林、上海人民风雨同舟、众志成城,构筑起同心抗疫的坚固防线。

  在湖北医疗队援沪吉期间,省委直属机关工委在 省直机关广泛开展“致敬英雄 争当先锋——向我省 驰援沪吉医护人员学习”系列活动:向援沪吉医护人 员发一封慰问信、组织一次青少年读书活动、援助一 批物资、选树一批先进典型、召开一次故事分享会,大 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,号召省直机关广大党员向我省 驰援沪吉医护人员学习,立足岗位、建功立业。

  分享会现场,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短片,一段段 朴实无华的讲述,再现抗疫英雄逆行出征、驰援沪 吉的抗疫故事。

  奋战重症,与死神竞速——

  “出征时春寒料峭,错过了武汉的春天;凯旋时盛夏已至, 迎来了上海的复苏。”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二科护士杨慧深情地说,51天奋战在重症ICU病房,生与死的拉锯面前,无数次防护下与死神拼抢,134名湖北援沪医疗队员,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决心,护一方平安,续鄂沪深情。

  千里援“吉”,奋勇担当——

  “历经43天的鏖战,全队共完成核酸检测样本近500 万人次,这就是湖北担当!”武汉市第四医院王威、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张畅,代表193名援助吉林长春的核酸检测队员,分享在长春的抗疫故事。他们通宵安装气膜实验室,连夜接受样本,编号录入,检测筛查,一切为了更快、更精准上报结果。

  亲子方舱,温情守护——

  “我们用最真挚的情感,让1715个亲子家庭感受方舱 里家的温暖。”武汉同济医院的郭娟、周莹、曹鑫彦、吴文煜, 以赤诚为桨,信念为帆,守护亲子方舱59天。视患者为亲人,视孩子如己出,一群“大白”,用最具武汉特色的热情,带 领着方舱里的每一个患儿和家庭走出疫情的阴霾。

  中西医结合,打出组合拳——

  “我们将‘简便廉验’的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带进方舱,为患者康复按下‘快进键’。”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刘静说,援沪期间,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,实行中西医结合,制订个体化中西医协同方案,创编补脾宣肺穴位操,与八段锦、太极操一起,运用内服外治的“中医组合拳”疗法,为患者康复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
  筑牢安全墙,防控“排雷兵”——

  “我们不给病毒任何一丝可乘之机,竭力保护好每一位医务人员和群众,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”武汉市中心医院的李杨宇婧说,你们在一线与病毒搏斗,我们坚守在病毒隐匿的战线上默默“排雷”,制定防护流程,实行封闭管理,及时做好消杀,设置用品补给站等一系列措施,做到院感防控“零接触”“无死角”。

  “隐形”英雄,方舱管家——

  “小仓库是我必须时刻坚守的阵地。”武汉市金银潭医 院护理部副主任程芳,她一个人负责整个方舱的物资调配 和后勤保障,承担方舱1800人需求的保供任务,每天穿梭 在几个大小仓库之间,与各式各样的防护物资、医疗设备、病人用品、药品耗材泡在一起,不停地切换着库管员、搬运工、快递员角色,为战友们在前方战疫提供“火力”支援。

  反哺出征,59天守“沪”——

  “不破楼兰终不还,我们用59个日夜,兑现了出征时的 誓言。”武汉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孙晖动情讲述,湖北医疗队队员携“武汉经验”出征,坚守“亚定点”医院,面对70岁以上高龄居多的患者,每一次救治都是巨大挑战。他们奋勇迎战,全力保障患者健康,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。

  战“疫”一线,青春无悔——

  武汉市肺科医院表演的情景剧《战疫中的青春》,讲述湖北是各省、市援沪医疗队中唯一一支全链条、多维度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外援医疗队,他们中青年占据了“半壁江山”,生逢其时,重任在肩,闻令而动,力战力答,书写新时代青年答卷。

  同呼吸,共命运,才能战胜磨难。

  劲往一处使,拧成一股绳,才能形成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。

  59个日夜,他们与时间赛跑,同病毒较量,守护以“一 老、一少、一重”为核心的13874名感染者、确诊患者,实现 “鄂”来守“沪、吉”的深情承诺。

  相聚在火热的七月,集结在鲜红党旗下,聆听他们的故事,奏响一段段心手相牵、共克时艰的英雄壮歌。

  使命呼唤担当,榜样催人奋进。伟大的抗疫精神,必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、奋勇前进。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向我省驰援沪吉医护人员学习,学习他们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的为民情怀,不惧安危、义无反顾的奋斗精神,不怕困难、不计得失的责任担当,连续奋战、敢于胜利的顽强作风,锚定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目标任务,凝聚起奋进新征程、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力量,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。

  战时无畏 归时无恙

  讲述人: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二科护士杨慧

  我是一名25岁的青年护士,接到出发上海的通知时,内心没有一秒的犹豫,快要登机时我给父母打了通电话,爸爸让我保护好自己,听党组织安排,妈妈哭了。

  4月17日,134名湖北援沪医疗 队员兵分两路,开展重症、危重症新 冠患者救治。其中有护士100名,平 均年龄不到30岁。他们中,有的是 新手“奶爸”,有的才参加工作两三年, 但到了重症战场,一个个都变身成了铁血战士。

  51天奋战重症病房,累计收治97人,平均年龄80岁,最大年龄103 岁。5月19日,一名90岁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转进华山医院ICU。心跳加 快,血氧下降,很明显是气管堵塞了, 眼看老人脸色变得乌青,将危及生命。医护人员多方配合,抢救一切顺利,正当大家感到能松口气时,老人心率直线往下掉。快!心肺复苏,胸外按压进行了5分钟左右,心电监护有了自主心跳!老人被抢救回来了。家属在电话里抽泣着对我们说:“谢谢你们!武汉人!”

  生与死的拉锯,是ICU病房里每 日上演的剧情。一次次汗流浃背地穿梭病床间,无数次与死神拼抢,湖北青年医护们用青春和坚守,迎来了一步步复苏的上海。

  同心守“沪” 为爱逆行

  讲述人:武汉同济医院郭娟、周莹、曹鑫彦、吴文煜

  当我们接到驰援上海的任务后,没有人迟疑、没有人退缩。在开往上海的专列上,我们火速成立援沪医疗队临时党支部,并对任务分工做出具体安排。

  4月6日,我们正式接管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唯一的亲子方舱。在团队共同努力下,20家医院、301名来自武汉各大医院的医护人员凝聚成一股力量,保障亲子舱内1314张床位高效平稳运转。

  我们用最真挚的情感,让深处病痛中的1715个亲子家庭感受方舱里家的温暖。我们用最具武汉特色的热情,带领着方舱里每一个患儿和家长走出疫情的阴霾。

  在亲子方舱,我们不仅是一名处理症状的临床医生,更是一个温暖他们心灵的“大白”。我们在方舱内经常开展亲子活动,成立“硕博课后辅导团”,为舱内学龄期儿童提供一对一作业辅导,打造有温度的“方舱学堂”。我们远程连线武汉的同事,向他们学习儿童心理学、儿童急危重症的识别与处置,尽自己最大的能力,让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不受疫情干扰,学业不因疫情而耽误。

  守“沪”59天,我们和队友们并肩作战的每一刻都充满斗志,与亲子方舱共同成长的每一刻都充满幸福,没有一个人抱怨、退缩,无论何时党旗飘扬在哪里,我们就战斗在哪里。

  医疗队中的“排雷兵”

  讲述人:武汉市中心医院李杨宇婧

  援沪期间,方舱医院成立院感办公室,指定我院夏平院长担任办公室主任,统一协调湖北、天津、江西三省医疗队的院感防控工作。

  虽然不直接治疗病人,但面对的“敌人”藏匿在更容易被人忽视的隐秘角落,不给病毒任何一丝可乘之机,竭力保护好每一位医务人员和每一名群众,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

  我所在的W1方舱,每天要收治一两千人,最大限度降低医务人员感染风险,任务艰巨。

  方舱通道是我们的主阵地,防护服领口、脖颈处是否无缝,脱防护服动作是否正确……一个细节没做好,可能引发感染。我们督导员必须对每位进出方舱的医务人员进行严格督导。

  “院感人”每一天都是“超长待机”。督导组5人连轴转、不轮休,每天早上赶在医疗队员进舱前守在入口处,晚上目送最后一名医务人员出舱后才安心离开。

  院感工作事无巨细,每一步都关乎医疗队员的人身安全,容不得半点马虎和疏漏。为实施更加科学、精准的院感防控,经过周密排查后,从方舱进出通道,到酒店电梯每个按钮,不放过任何一个隐患,真正做到院感防控“零接触”“无死角”,让病毒无处藏身。

  我们用坚持和努力,守护湖北省援沪医疗队1千余名医护人员平安返鄂。

  反哺出征 59天守“沪”

  讲述人:武汉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孙晖

  从怀揣“感恩之情”反哺出征,到承担首个“亚定点”医院任务,贡献“武汉经验”,我与湖北队的队员携手守“沪”,最终迎来上海疫情防控的胜利。不破楼兰终不还,我们用59个日夜,兑现了出征时的誓言。

  4月2日,上海疫情告急,我作为湖北省援沪医疗队第二队队长,带领首批队员驰援上海。4月6日,湖北17家医院接管上海新国博方舱W1舱,由协和医院牵头管理。4月18日,上海疫情加剧,改造升级部分方舱,设立“亚定点”医院,4月21日湖北医疗队率先承担W1舱“亚定点”管理任务,由我担任执行院长。

  “亚定点”医院的患者70岁以上有462位,90岁以上28人。每一次救治,都是巨大挑战。我带领759名队员拧成一股绳,重新制定运行管理流程,建立科学高效的救治体系,全力保障患者健康。

  那是惊心动魄的一天。81岁的洪婆婆突然被食物卡住气管,危在旦夕。我们迅速集结各医疗队高水平专家,建立静脉通道、开放气道插管、转运定点医院……救治一气呵成,从死神手上合力抢回一个鲜活生命。

  我们还充分利用湖北队大后方丰富的医疗资源,以“专科会诊+在线问诊”等形式,为患者提供优质诊疗。我们累计收治患者5686人,工作成果获国家卫健委高度肯定,并予以推广。

  “每个人都了不起”,进舱时,我们曾庄严宣誓;返汉时,我们兑现了承诺。此次抗疫,正因我们举国同心,坚持“人民至上,生命至上”,才迈过了一个个难关,我们才能打赢上海防疫战。每一个为抗疫工作付出热血的医疗同仁、社会各界、人民群众们,现在我想对你们说“感谢你们,英雄的城市,因为有英雄的你们”!

  一切为了更快、更准

  讲述人:武汉市第四医院王威、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张畅

  我们都是检验人,很荣幸代表193名援助吉林长春的检测队员,向大家分享在长春的抗疫故事。

  3月16日接上级通知,武汉市 19家兄弟医院组建一支143人的援吉核酸检测医疗队。大家连夜打包防疫物资、仪器和试剂,第二天清晨就踏上北上的列车。24小时后,来自宜昌和黄冈的50人后援团也随即出征,193人的“湖北抗疫先锋队”会师长春。

  抵达长春时,核酸检测实验室还在搭建中。我们没有丝毫犹豫,迅速加入到搭建队伍中,在零下11℃低温下,连续奋战10多个小时,6座气膜实验室拔地而起。实验室搭建好不到3小时,我们开始第一批核酸样本的检测工作。

  当时长春的疫情,日新增正处于高峰期,在大量样本面前,我们与时间赛跑,接收样本、编号、录入、检测、上报结果,每个步骤环环相扣,不能出现任何差错。大家穿着密闭的防护服一干就是八九个小时,衣服湿了又干、干了又湿,每次脱去防护服后,在取暖器旁还是忍不住瑟瑟发抖。

  24小时人停机不停,日检测最大量达到5万管,这就是湖北速度!历经43天鏖战,完成核酸检测样本500多万人次,这就是湖北担当!

  按下康复“快进键”

  讲述人: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刘静

  援沪期间,我们医疗队将“简便廉验”的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带进方舱,为患者康复按下“快进键”。

  4月11日,湖北增派一支由66名中医组成的“特战队”抵沪,这支医疗队以70后、80后的中青年骨干为主。

  4月12日,当援沪湖北中医队领队问哪一组第一个进方舱时,53岁的荆门市中医院赵鼎铭主任高声答道:“我这组先来!”他带领着10名医护人员,换上隔离服,步履坚定地向方舱走去。

  中医“特战队”发现,患者普遍存在发热、咳嗽、胸闷、便秘、焦虑等不适症状。经过反复磋商,一套简单易行、操作方便、老少皆宜,既能助力于新冠肺炎康复,又能有效缓解腹胀、食欲不振等症状的补脾宣肺穴位操,首创编排成功。

  经过一个通宵反复编排、打磨,补脾宣肺穴位操视频录制完成。第二天一大早就送进方舱,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“大白”率先领操,与八段锦、太极操一起,成为方舱一道风景。

  4月21日,新国博W1方舱医院改为“亚定点”医院。湖北医疗队积极开展“中西医协同”诊疗,在西医方案控制基础疾病的同时,对有需要的老年患者、特殊患者,精准辨证,运用内服外治的“中医组合拳”疗法,制订个体化中西医协同方案,全力以赴救治患者。

  我在方舱保障物资供应

  讲述人: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程芳

  虽然,我当过重症监护室护士长,但这次负责的是W1舱物资调配和后勤保障任务。W1舱在作为方舱医院时,拥有1320张床位,配备近400名医护人员,因为人手有限,后勤保障专员只有我一个。每天围绕着方舱1800人的需求打转,与各式各样的防护物资、医疗设备、病人用品、药品耗材,还有医疗队生活保障物品泡在一起。

  每天,我穿梭在几个大小仓库之间,变身库管员、搬运工和快递员。我反复告诉自己,这是在为前线的同伴们支援火力,绝对不能马虎大意。小仓库是我必须时刻坚守的阵地。

  最紧张的时刻,无疑是暴雨期间的改造“升舱”。W1舱转型为“亚定点”医院后,80张重症病人床位,大部分是高龄人群,需要医护人员投入更多精力照顾,物资需求也更多。

  援沪以来,面对传染力超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株,队员们每天都承受着身体和心理巨大压力,每个人都在为大上海保卫战尽一份心、发一份热。5月28日,我清点完最后一次物资,走出小仓库,凝望着眼前的方舱医院。我想纵使千难万险,只要和身边这些平凡英雄一起并肩作战,就一定能够跨越难关,取得伟大抗疫斗争的最终胜利。

  撰文:湖北省委直属机关工委

  图片:何勇

  (来源:《湖北日报》2022年7月30日第八版)


原文链接:https://wjw.hubei.gov.cn/bmdt/mtjj/mtgz/202208/t20220801_4243696.s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